201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二)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三)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一)学习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至六年。硕博连读研究生若在五年内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六年。
(二)培养方式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所学课程以硕博连读的要求重新设置,课程时间一般为一至二年。学习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能否进入第二阶段的依据。
第二阶段,进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阶段,享受博士生待遇,时间一般为三到四年;未通过资格考试的(包括自愿不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可按照同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继续进行培养,时间一般为一到二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三、研究方向
(一)课程理论与开发
(二)课程思想史
(三)学业测量与评价
(四)教师专业发展
(五)课程评价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术型)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代码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课程
类别 |
学分 |
开课时间 |
任课教师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学位公共课 |
必修 |
2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1 |
|
|
|
外国语 |
|
4 |
|
|
|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
|
/ |
|
|
|
第二外语 |
|
选修 |
2 |
|
|
|
计算机应用 |
|
2 |
|
|
|
文献检索技术 |
|
2 |
|
|
|
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 |
|
2 |
|
|
|
教育的质性研究方法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Education |
学位基础课 |
必修 |
3 |
1 |
学部统一安排 |
|
教育的量化研究方法 |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Education |
3 |
2 |
学部统一安排 |
|
课程与教学理论 |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3 |
1 |
安桂清吴刚平 |
|
当代教育问题研究 |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ssues |
3 |
1 |
吴刚平 |
|
课程研究方法基础与运用 |
Research Method in Curriculum |
2 |
2 |
刘良华
肖思汉 |
|
教育与心理测量学 |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
学位专业课 |
必修 |
2 |
2 |
杨向东 |
|
课程思想史 |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Thought |
2 |
2 |
周勇 |
|
教育研究项目设计 |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Design |
3 |
2 |
胡惠闵 |
|
专业外语 |
English for education |
1 |
1 |
王斌华 |
|
科研论文写作 |
Thesis Writing |
1 |
1 |
导师 |
|
教学心理学 |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
选修 |
2 |
1 |
王小明 |
|
教育统计入门及其SPSS运用 |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
2 |
1 |
杨向东 |
|
量化研究方法 |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
2 |
2 |
黄小瑞 |
|
课堂研究 |
Classroom Research |
2 |
2 |
安桂清 |
|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2 |
3 |
胡惠闵 |
|
学习心理学 |
Psychology of Learning |
2 |
3 |
王小明 |
|
课程开发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2 |
4 |
崔允漷 |
|
课程政策分析 |
Curriculum policy analysis |
2 |
4 |
柯政 |
|
课程哲学 |
Curriculum philosophy |
2 |
2 |
刘良华 |
|
|
|
跨专业选修课 |
2 |
|
|
|
|
|
|
|
总学分数≥ |
35 |
注1: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学术活动、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等环节不计学分,但纳入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范围。
注2: 1学分课程上课9周;2学分课程,每周2课时;3学分课程,每周3学时,均上课18周。
注3:专业选修课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跨专业选修课至少修读2学分。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2篇SSCI、A&HCI来源期刊论文,或2篇一级学科权威学术期刊论文,或3篇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论文。
六、学业考核
年度考核。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博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其研究领域涉及的基本文献,第一学年结束时由院系组织考核,具体考核方案由导师自行确定。
开题报告审核。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年需要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需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院系和研究生院在第三学期初进行考核。
答辩资格审核。秋季毕业生须在每年4月10日前,春季毕业生须在每年10月31日前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具体审核日期以通知为准。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审核、科研成果的审核、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审核等。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不得以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或文献综述代替。未通过资格考试的(包括自愿不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可按照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继续进行培养,时间一般为一到二年。
七、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博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2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三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举行正式答辩会。
八、 参考书目
以下参考书目仅列外国教育名著,由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学生基础和学位论文再定参考文献。学生精读书目不少于20本,其中原版文献至少6本。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mow, 1972.)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J. F. 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J.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6.(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W. 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7.(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8.(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1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